2005年5月31日晚上10时至12时, 新邵县太芝庙等乡境内突降暴雨,2小时暴雨中心降雨超过300毫米,从而引发特大山洪,造成6个乡镇90多个村受灾,倒塌房屋3560座24600间。灾难中,83人不幸死亡,5人失踪。
在抗洪救灾的最关键时刻,《邵阳晚报》一口气推出八个版块的全景式特刊报道,内容涵盖:综述、灾情、七勇士、政府救灾、灾民自救、重建家园、记者亲历、防灾知识8个方面。这组特别报道缘何格外震撼人心?因为记者走进了灾难的最深处。
5月31日子夜,新邵龙山山脉地区遭遇浩劫。
6月1日早晨,市区仍然暴雨如注。接到报料电话后,晚报记者兰绍华和五十多岁的首席摄影记者张光速往新邵方向赶。到达潭府后,只见一片汪洋。路断了,只得绕道五六十公里,辗转进入受灾最严重的太芝庙乡。车子不能行进后,他们步行两个多小时到达太芝庙潭家湾。之后再也无法挺进,他俩便就地采访。
6月2日,时任《邵阳晚报》副总编辑黄仁发和骨干记者刘成群、张光、欧阳征剑再赴太芝庙,发回2个整版的报道。是晚,《邵阳晚报》常务副总编辑张卫民召集谢恩桂、黄仁发、邱少兵、刘成群等连夜策划“5·31”特大山洪灾害特别报道。“要真实、全景式地反映灾情,要不惜版面、不惜人力物力把报道做得富有史料价值。”张卫民提出总体要求。策划思路很快明确:要尽可能多采访灾民,尽可能到一线去、去到灾难的最深处。不仅要如实告诉人们灾害的情况,更要着重报道人与灾难抗争、众志成城、不屈不挠的精神。
当时,《邵阳晚报》“楼市宝典”特刊也正在全力以赴组稿之中,考验新闻工作者的时刻到了!当晚相关记者接到指令,连夜将“楼市宝典”的稿子赶出来,备好雨靴等物品。
6月3日,晚报副总编辑黄仁发带队组成特别报道深入重灾区采访,决定在灾区过夜。陈尤英、廖小祥、宁煜等则在市防指和新邵县城密切关注相关信息。当日一早,带着干粮、水、必备药品和手电筒,特别报道组直奔太芝庙。为保证灾区秩序,交通管制比前两天更为严格,采访车只能在离灾区三四公里外停靠。特别报道组成员各自背着一大包行李步行进入灾区时,与市委书记盛茂林、市长黄天锡陪同的省长周伯华一行和中央赴湘救灾工作组不期而遇。特别报道组采访了民政部副部长贾治邦等领导,然后来到设在乡政府的前线指挥部,采访面上情况。
接着,报道组兵分三路:马剑敏和张光直插灾情最严重的马家岭村,兰绍华前往偏远的龙山和岳坪村,黄仁发和刘成群在前线指挥部及山下灾区深入采访。得知记者要去马家岭一带,当地灾民和干部打起了“烂锣”:上去困难太大,也危险,目前还没有记者上去过,最好不要去冒这个险。而当时关于死亡人数和龙山金矿尾水坝、高坝垮塌的谣言有一定市场,晚报记者必须深入到灾难最深处,把真实的情况及时报道出去,以正视听。
中午,太阳火辣辣的。马剑敏和张光从前线指挥部出发,在向导的帮助下上马家岭。15时52分,走到山前没有路了。向导指着右边的乱石说:“这里以前可通汽车,现在路基都毁了。就从这里上去。”没有退堂鼓可打,只能向前走!山体滑坡处,路又阻断了,张光和马剑敏只得手脚并用爬上去。17时40分,终于到达马家岭。马家岭村坐落山谷之中,两边都是高山峻岭。记者抓紧采访废墟上搜救遇难者和收拾东西的灾民、武警。晚上,他们又就着烛光采访村干部。这是灾民见到的第一批爬上马家岭的记者。夜深了,老村主任宁肯自己不睡,也要将床让给晚报记者。次日早上5时,张光叫醒了马剑敏,去最严重的二组看看。在一个小山顶,一直没信号的手机响了,马剑敏收到黄仁发从山下发来的信息——注意寻找一个叫肖琳的孤儿。到了二组,一听找肖琳,一村妇指着一个女孩,“就是她”。肖琳的父母在这次灾难中罹难,她和14岁的弟弟成了孤儿。一旁白布盖着的就是他们的妈妈。姐弟俩的父亲仍被压在废墟下。“爸爸,你在哪里?”肖琳使劲地用双手扒着废墟的瓦砾。张光拍下这个震撼人心的镜头后,从身上摸出200元钱,塞给了肖琳。张光和马剑敏准备下山时,一直跟随在他们背后的4位灾民请记者无论如何要去三组看看。原来他们听说有记者来了,大清早赶到记者宿营地时,记者已去了二组采访,村民就追到二组。记者闻言,跟着这4个村民翻过一个山头,来到三组。
兰绍华随向导向龙山、岳坪进发。烈日中,黄豆般的汗珠不住地流,加之前几天连夜加班赶稿子,兰绍华的体力有些不支。幸好出发时带了藿香正气水,喝了一支后,仍然觉得晕。17时许,到达岳坪。19时后,兰绍华借着手电的光亮独自来到龙山村,借宿灾民家。村民为兰绍华端来一碗米饭,菜是黄瓜,都是政府救济的。一户没倒屋的村民送来了几方豆腐渣。
黄仁发和刘成群则在前线指挥部、灾民安置点、医疗点和山下重灾区采访面上情况。由于信息不通,一时关于洪灾中垮了“高坝”的谣言很有市场。黄仁发、刘成群找到当年参与修这座坎的工匠,一起爬上谣传中已垮了的“高坝”拍下了大坝安然无恙的照片。
6月3日晚上8时,灾区开始归于寂静。黄仁发和刘成群开始夜访灾民,倾听灾情故事,了解灾民当前最大的困难和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了解灾民最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来到山下受灾最严重的潭家湾,天已完全黑下来,没有电,到处一片漆黑。他们走访了十余家灾民,倾听他们的故事和心声,深感洪魔暴戾的同时,也被灾民浓浓的亲情和乐观、互助的精神感动着。李舜初家12名直系亲属,洪灾后只剩下了3人。一家遭灾稍轻的灾民家里收留了16名邻居。这些都让人动容。从潭家湾出来,已是零时,此时灾区只听得流水呜咽的声音。黄仁发、刘成群赶回3公里开外的太芝庙中学灾民安置点借宿。安置点的床是用课桌拼成的连铺。大多数灾民已经入睡。太芝庙中学教导主任肖旺地把自己的床腾出来给两位记者。
6月4日下午,特别报道组在潭家湾断桥边留影后回报社发稿。他们之所以冒着危险,深入灾难最深处采访,不是为猎奇、不是为追求新闻卖点,而是责任和良知的驱使,是对灾难中的人和生命的尊重。
记者的稿子出来后,紧接着是编辑们的不眠之夜。6月7日,8个整版的“5·31”特大山洪灾害特别报道面世。人们发现,《邵阳晚报》特别报道组是第一批深入灾难最深处的记者,也是唯一一组在灾区过夜的记者。特刊见报后,《邵阳晚报》全体员工自发为灾区捐款。稍后,晚报发起了为灾区义赈助学活动。远在深圳的邵阳老乡给《邵阳晚报》编辑打来电话,索要“5·31”特刊用于发动在深圳的老乡捐款。市领导和灾区群众对《邵阳晚报》的特别报道非常满意。
媒体的大小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她是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洪灾突如其来时,作为离灾难最近的报纸,《邵阳晚报》当仁不让,且未辱使命。
6月4日下午,特别报道组在潭家湾断桥边留影。左起张光、兰绍华、马剑敏、黄仁发、陈尤英、刘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