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光线明亮的午后,我又习惯性地阅读起《邵阳日报》电子版。
至今犹记,我在《邵阳日报》初次发表作品,是在1997年6月。当时,我不过是个年过二十的文学青年。虽然我对写作一直激情满满,但写出来的文字比较稚嫩,所投的稿子总是石沉大海。记得那天,我一如既往地翻阅单位订的《邵阳日报》,竟然看到副刊上刊载了我的一篇散文。我捧着报纸反复端详,好似产妇注视着呱呱坠地的婴儿。一连好几天,我心花怒放,恨不得扬着报纸告诉身边所有人。
自此,我与《邵阳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让我难以忘记的,与伍经建老师未曾谋面之前,我的作品有幸在《邵阳日报》副刊发表后,他总会第一时间邮寄样刊于我。后来,我在一位文学前辈家里偶遇他,算是真正认识了他。多少年过去了,他当面勉励我的话仍旧声声在耳。他说我尚年轻,文笔也尚可,坚持下去,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令人遗憾的是,我才疏学浅,时至今日,在文学领域建树微小,实属辜负了他的期望。
本世纪初,我开始写新闻稿。2002年,我应邀采访了两个家庭的父母,他们正值青春年华的孩子患了重病。为了替孩子治病,两家债台高筑。我撰写的两个采访稿都有2000多字,相继在《邵阳日报》上刊登了。陷入困境的家庭,因此受到了社会一定的关注。
时间跨越到2013年,我被借调到某单位办公室。工作当中,我注重捕捉新闻素材,写的新闻稿频繁刊发于《邵阳日报》和《邵阳晚报》。这一年,我被县委宣传部聘为年度新闻采访成员,还被评为邵阳日报社优秀通讯员。从事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我认识了谢恩桂等好几位编辑记者。在他们热心指点下,我受益匪浅,新闻写作水平更是提高了不少。
近年来,我侧重生态文学创作,《邵阳日报》仍旧是我发表作品的一块阵地,她相继刊发了我的《漆树峰的“银杏王”》《绿染平溪江》《初秋里的穿龙崖》《岩龙江里鸟儿欢》等诸多作品。两个月前,我参加一次业务培训,与在省城工作的一位森林康养老师闲聊。他突然冒出一句:“嘿,我看过你的文学作品,有篇写森林公园的散文,更是印象深刻。”我诧异地问他在哪里看过。他想了想,说是《邵阳日报》,然后又补充了一句:“准确地讲,是《邵阳日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