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从师范毕业后,来到一所重点学校教书。学校制定了一个奖励条例,鼓励老师们向各级报刊投稿,宣传学校的教研成果和发生在师生间的故事。在校长的鼓励下,我跃跃欲试,开始学写新闻稿。新闻稿到底怎样写,我满头雾水。好在学校订了一份《邵阳日报》,每天有了空暇,我就去学校阅览室阅读,揣摩记者和别人怎样写稿。
自从开始阅读《邵阳日报》,她就成了我的良师益友。邵阳发生了哪些大事,有什么发展变化,都能从《邵阳日报》找到答案。阅读时间久了,我也慢慢悟出了新闻稿的一些写作规律,懂得了新闻必须真实,且要有时效,语言需简明扼要,还要有一个吸引人的标题等等。有了这些知识打底,我开始向《邵阳日报》投稿,而且稿件时不时被采用。同时,我与邱少兵、袁光宇等记者建立了联系,经常向他们请教。在他们的指导帮助下,我向《邵阳日报》投稿的劲头更足了。接着,在参加了《邵阳日报》组织的业务培训后,我写稿的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还曾被评为优秀通讯员。
1997年,我考进了武冈报社,成了一名专职新闻工作人员。在武冈报社工作期间,我和《邵阳日报》的联系更密切。每天邮递员送来《邵阳日报》,我总是认真阅读。后来《邵阳日报》增设了“晚报版”,报头套红印刷,美观醒目。读了几期“晚报版”的文章后,我采写了《下岗军嫂,家国柔情一肩挑》等稿件,很快就被编发了。后来“晚报版”改成“星期天”,版面更加大气,而且刊登的文章一般篇幅较长,具有纪实文学的特点。我采写的《连获金奖的蜜橘大王》《一位鲜为人知的功臣》两篇长文,也先后被编发在“星期天”版面。《邵阳晚报》创刊后,袁光宇主持的“大特写”专栏,陆续推出了我撰写的《撒向人间都是爱》《根魂》等十余篇特写稿件。
后来我调进了某机关办公室,尽管杂事多,但我每天坚持阅读《邵阳日报》。退休后,我很少写新闻稿,而是坚持文学创作,常有作品被《邵阳日报》副刊登载。
四十年来,我见证了《邵阳日报》的发展壮大,求实创新。从开始的四开四版黑白报纸,到后来的扩版套红印刷,再到如今的对开八版彩色大报和电子版,《邵阳日报》踏着坚实的脚印,紧跟时代步伐,一步一步向前迈进。现在的《邵阳日报》内容丰富,栏目众多,视觉效果强烈。四十年来,《邵阳日报》始终是我的良师益友,她已累计刊发了我的上百篇文章。有些文章在《邵阳日报》首发后,后来又被《希望》《湖南日报》《家庭导报》《湘声报》刊发。
(夏太锋,武冈市政协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