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日报》助我成长

初次结识《邵阳日报》,应追溯到1986年。当时父亲在县城的一家县办企业工作,我跟随父亲来到县城读书。一天放学回家,看到书桌上放着一张散发着油墨香的四开的《邵阳日报》。我想一定是父亲从车间带回来为我补充精神食粮的,便一字不落地阅读完报上的全部文章。时间过去多年,所读内容大多已淡忘,但依然记得当时报纸连载过徐君虎侦办黄金案的故事。从此以后,我便一发不可收拾,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邵阳日报》读。我的阅读量增多了,写作技巧自然有了提高。在一次半期测试中,我的语文竟然考了全校第一。记得考完后的第二天,隔壁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将我喊进他的办公室,告诉我这一结果。从此以后,数学成绩较好的我,对语文也产生了较大的兴趣。

初中毕业后,我考入邵阳师范。学校安排晚自习前30分钟为读报时间,每人轮流上讲台朗读报纸练胆。轮到我上台时,我读得最多的是《邵阳日报》,因为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读师范期间,我是学校文学社骨干成员。当时全国文学社团林立,文艺青年写稿投稿成风。我便拉起几个文友,自立门户,成立一个文学社团,向全国约稿。收到来稿后,经过筛选,参照《邵阳日报》排版格式,联系印刷厂,也有模有样地印了200份报纸型的内部资料寄给文友。

师范毕业后,我被分到一所偏僻的乡村学校任教。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读报便成了我了解外界动态的主要渠道。乡邮员每隔三天甚至一周才来一次,日报便也成了周报。虽然时效性不强,但好歹能打发时光、开阔视野。

读新闻读多了,便有了写新闻的冲动。2005年7月中旬,邵阳学院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服务小分队来到岩口铺镇,我便写了条小稿投到日报编辑部。编辑卢学义在日报头版刊发了这一消息,即《岩口铺镇来了“三下乡”服务小分队》。2007年11月9日,我的一幅关于雪峰山隧道的图片刊发在日报头版。2008年1月以来,我在日报“咬文嚼字”栏目发表多篇小稿,李日新编辑每次都将样报剪下来邮寄给我。

从那以后,我不时有短讯、图片新闻见于报端,从《邵阳日报》《邵阳晚报》到《湖南教育》《科教新报》,再到中央级的《农民日报》,部分稿件还被央视网转发。自2005年起,我连续15年荣获市、县教育局教育宣传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自己写作多了,便萌发了辅导学生写作、发表文章的想法。自2005年以来,我先后辅导20余人次在《邵阳日报》发表习作30余篇。每逢有学生作品在“青少年文艺”版见报,我就第一时间将电子版打印出来,贴在教室四周墙壁上,这成为我负责的班级有别于学校其他班级的特有风景。学生耳濡目染多了,写起文章来自然得心应手,学习语文不再感到枯燥无味了。有多名毕业的学生对我说,遇到一个爱读报、爱写作的语文老师,是他们的荣幸。

感谢您,《邵阳日报》。是您引导我读报、“办报”、用报,助我一路成长。

(张勇跃,供职于邵阳县岩口铺镇中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