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交淡如水

我与《邵阳日报》交往久矣,直到现在还和她的关系“铁”着呢!我是她的铁心作者、热心读者,更是她的受益者。

近来,我翻看我在《邵阳日报》上所发表的第一篇稿子后,思绪联翩,感叹很多。我是“六七届”初中毕业生,业余时间读书看报是我最大的爱好。而《邵阳日报》是离我最“近”的报纸,我特别关注,每见必读。后我忽发奇想,既然能看,为什么不能写呢?写的稿子即使不用也没关系,反正编辑也不认识我。于是写了,贴上邮票就丢进了邮箱。想不到的是,投了几次之后,终于有一篇刊载在1985年11月19日的“双清”副刊上,编辑是刘鹏老师。初见成效,当然让我欢喜不己,也激发了我更大的写作兴趣。

为了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多年来,我一面投稿,一面学习。即使稿子采用了,我也仔细对照,看编辑老师改动的地方,从中寻找自己的不足。

几十年来,我都坚持写稿,不拘一类,有感即写,写好即投。承编辑老师垂青,所刊发的有新闻稿、文艺稿等。长的是发在2002年5月5日的一篇《千古风流说武冈》,大约两千多字。但我到现在都没弄明白的是,我这不是新闻稿,也不是纯文艺稿,怎么成为当日报纸的头版头条?总之,这让我在朋友中风光了一阵。

1986年10月11日《邵阳日报》刊发的《武冈自来水达到生活用水标准》,是我的最短的新闻稿。全稿连标点符号都算在内,只有68个“字”。作为一张地区大报来说,这么短的稿子完全可以忽略不用,但编辑并不因为“小“而轻视。之后,报社给我寄来了稿费。我清楚地记得,稿费是两元,而报社付出的邮寄费好像也是两元。钱当然不算多,但却让我着实地感受到《邵阳日报》对待稿件和对待作者的认真程度。更想不到的是,这68个字后来作为史料编入了《武冈县志》。

感谢《邵阳日报》给了我一个成长的平台。如今,我加入了湖南省作家协会、湖南省诗词协会、湖南省民俗摄影家协会等。我还珍存着1993年报社发给我的通讯员证。看着这本证书,使我想起了几十年来与编辑老师交往的场景,我与刘鹏、邱刃、石擎岳、罗苍诗、罗础等许多编辑老师零距离地接触过。编辑中有年纪比我大的,也有年纪比我小的,但他们都是像老朋友一样接待我,对着稿子直言不讳给我指出毛病,使我每次都受益匪浅。所有的编辑老师除了对稿件的质量有要求外,从来没向我提过任何分外的要求。我清楚地记得,从我在《邵阳日报》发表第一篇稿子到现在,我从来没有给编辑老师送过一分钱的礼物。

君子之交淡如水。我珍惜这种纯真质朴的情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