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日报》照亮我的人生之路

从普通的农家子弟、文学青年,到“特殊人才”转干,可以说我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邵阳日报》。她像一座“灯塔”,照亮了我的人生之路。

我与《邵阳日报》结缘于1986年秋,当时我将两篇短小说《文化楼》《离婚》寄给了副刊部。没想到,当年10月8日的副刊发表了我的《文化楼》。我欣喜若狂,捧着散发油墨清香的报纸读了一遍又一遍。不久,我收到责任编辑刘鹏老师寄来的书信和剪报。他说:“小说立意好,构思巧妙,多写这样的作品寄我。《离婚》一文已编,待发。”我与刘鹏老师此前从未谋面,他这么真诚对待一位素昧平生的农民作者,虽只寥寥数语,却让我如沐春风,感动不已。同年12月18日,副刊刊发了我的另一篇小说《离婚》。此后,《邵阳日报》的副刊常有我的作品露脸。刘鹏老师还将我介绍给了伍经建、李日新等老师。他们对我的文学创作给予了许多的指导和帮助。

1995年,我在乡镇担任文化辅导员,开始了新闻写作,先后结识了报社的多名编辑记者。他们指导我写新闻,帮我改稿。很快,我的新闻写作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通讯、特写、消息等频频见诸报端,成了《邵阳日报》骨干通讯员。据不完全统计,三十多年来,我在《邵阳日报》发表新闻、文学作品近2000余篇,有的还评上优秀作品奖。凭着一本本厚厚的作品剪贴本、凭着出色的工作业绩,1997年5月,经省政府特批,我作为特殊人才转为正式国家干部。

1997年底,我被借调到县委宣传部工作。但生活在给我一片灿烂阳光的同时,又开了个残酷的玩笑,我被查出直肠恶变。1998年春节刚过,我住进了邵阳卫校附属医院,那是我人生最灰暗的日子。报社的刘鹏、张卫民、李顺桥、张文德等闻讯,相约来医院探望安慰我,并协调找最好的医生为我治疗。我心里的阴霾慢慢地散去,坦然走向手术台。事后妻子告诉我,在做手术的那天上午,刘鹏老师等一直守在手术室外。我泪如泉涌。

我住院的日子里,报社的领导老师接二连三来看望我鼓励我,似同亲人。那次手术非常成功。疗养期间,难得的是张文德每天来与我聊天,还带来当日新出的报纸。我也阅读了不少文学作品和新闻作品,写出了《住院的日子》《康乃馨生命之花》等散文随笔,《邵阳日报》和《邵阳晚报》相继刊发,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我还收到了200多封读者来信。

岁月忽忽,三十八年弹指一挥间。过去的许多事我都已淡忘,唯独与《邵阳日报》的情谊依旧,报社老师们的教诲我时刻铭刻于心。

(杨坚,任职于新宁县委宣传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