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隆回县粮食局调邵阳地区粮食局不久,《邵阳日报》就问世了。那些年,我闲时细品,忙时浏览,间或投稿,遂与该报有了缘分。
自1986年在该报首次刊文,到1993年调离邵阳,报社编辑精心编发过我的20多篇稿件。所涉内容,有粮管业务,如《肩挑车载送粮忙 粒粒凝聚爱国情》《趁热打铁不松劲 再收粮食五万吨》,写的是粮食定购下的收粮场景;有集邮知识,如《集邮报刊纵览》《小议集邮展览》;有人物采访,受访者系在外地闯荡的邵阳籍人士,他们有着为家乡争光的拼搏情怀。
《在没有土壤的田园里耕耘》一文,刊发于1991年6月22日的《邵阳日报》。文章里的主人公金超先生,籍贯在邵阳市区,毕业于武汉大学,曾任职湖北大学、湖北省粮食厅等单位。有感于先生撰写《当代中国的粮食工作》、编辑《粮食知识》杂志等成就,我采访了他。他年满99周岁的2023年,我趁赴鄂参加粮食国际论坛之际前去养老院拜访。说到在《邵阳日报》刊发的那篇文章,他自谦一生平凡,却赞赏家乡报关注游子,盼望有生之年再回家乡。我们交谈90多分钟,先生似谈兴未尽,但我不忍久扰,便起身告辞,相约邵阳见。我俩至今保持联系,可谓忘年交。
《小荷才露尖尖角》一文,刊发于1991年10月5日的《邵阳日报》,所写的主人公谭立平,籍贯隆回,是我初中、高中同窗。他198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西北纺织工学院(现西北工程大学),被分配到益阳苎麻纺织印染厂工作5年,后又调至柳州市苎麻纺织厂、柳州市纺织印染总厂任副总工程师,1990年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协首届青年科技奖,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科评估专家。他做过广西科技大学教授,现任广东科技学院教授。至今,他还收藏着那张《邵阳日报》。
《遨游邮海》一文刊登在1992年2月16日,写的是我叔叔石安佑。叔叔生于新宁,1958年考入北京邮电学院(现北京邮电大学)五年制本科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在湖南省邮电管理局,曾任省局某公司经理。身为高级经济师的他,用娴熟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业务功底,编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图释》《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图释》《邮票解说与价变》《邮票邮品与集邮知识》等书籍。我有事无事与他聊天,少不了关于邵阳的话题。晚年,他写过十余万字的回忆录——《走出露井塘》。露井塘原属武冈县广益乡,现属于新宁县马头桥镇,是他出生地的名称。原来18岁即远离家乡的叔叔,心心念念的,还是生他养他的家乡。
到长沙工作,我也成了外地人。安顿下来后,我先是上图书馆继而上网阅读《邵阳日报》,并为之写过稿。我还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发表了好几百篇散文、杂文和新闻稿,有200多篇论文被《农业经济问题》《宏观经济管理》《中国粮食经济》《瞭望》等刊采用,著有《水煮粮史》《石粮走笔》《娓娓“稻”来》,主编有《湖南省志·粮食(1978-2002)》等。
回头看来,《邵阳日报》让我二十几岁圆了发表梦,更是我业余写作的领路人,我始终不曾忘记她。
(石少龙,曾任湖南省粮食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