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与《邵阳日报》相识的这些年

我在绥宁工作5年多,一直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我常撰稿投给《邵阳日报》。随着发稿数量增多,我成了诸多亲朋口中的“梁作家”和“梁大才子”。

2019年初,我在县交通局办公室规整文件资料和报纸的过程,发现绥宁县与其他县市区比较,全县村镇道路提质改造完成率高,但在《邵阳日报》上体现绥宁道路交通情况变化的新闻比较少。同年3月4日,我的一篇题为《绥宁打造“1小时交通圈”促县域发展》的新闻在《邵阳日报》头版刊发。为此,我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年底,我被安排到县教育局工作。一天,上千名教师坐在绥宁一中大礼堂听市里来的宣讲团作专题授课。虽然天气冷、授课时间长,但讲课非常精彩,听众都非常认真地听课做笔记。感慨之余,我一边听课一边在手机上写下《七位“邵阳名师”绥宁宣讲师德师风》一文投给《邵阳日报》,没想到很快就见报了。

2020年1月15日,县教育局联合县民政局组织志愿者走访慰问留守儿童。我与其中一组志愿者前往河口苗族乡多逸寨走访慰问。当天下了雨,路面结了冰。最后因为路滑车子上不去,大家便手提肩扛带着慰问品,从半山腰徒步到山顶留守儿童小唐兄妹家里。了解到小唐一家的情况后,我将所见所闻写成一篇题为《凝聚社会合力 关爱留守儿童》的消息稿投给《邵阳日报》。此稿很快就见报了,并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后来,我到县人武部工作后,继续向报社投稿,其中刊发在头版或头版报眼位置的就有《功臣载誉归 荣光耀绿洲》《征兵宣传,“微链接”作用大》《幸福来敲我家门》《推动全市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高质量发展》等5篇。我的诗歌作品也发了多篇。

再后来,听到有人说:“梁厚连的成就完全是靠关系……”对此,我也深感惭愧,就文字功底而言,我与单位的“笔杆子”相比较,文采略逊,上升空间巨大;与作协前辈比较,我纯属业余爱好,算不上作家。但论关系,我与报社编辑都没见过面,只能从名字上判断人家是男是女。并且,我没有给谁送过礼,没拍过哪个人的马屁。故而对流传到自己耳朵里的一些言论,也就左耳进右耳出了。

如今,回想第一次向《邵阳日报》投稿,到经常有作品见报,我算是在文字的海洋里与报社各位编辑“相识相交”了五年。我的那些见报的稿子,我想,均是编辑们认为有高度、有深度、有文采且接地气的作品。

在此,我希望大家放下“投稿需要关系”的顾虑,积极向《邵阳日报》投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