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日报》,我的“文化养老”阵地

1988年,我从部队转业到市委宣传部工作后,就和《邵阳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经常同报社的领导研究,怎样办好这张报纸和把报社大院建设好。2001年退休以后,《邵阳日报》成了我的精神乐园。她每天清晨给我送来“营养早餐”,那里有取之不尽的科学文化艺术养料。近几年来,《邵阳日报》又成了我书写身边的人和事的“文化养老”阵地,我相继在上面刊发文稿60余篇。

记忆犹新的事最易上笔墨。《乐采松毛菌》,写我到莲荷村采松树菌的故事。这自然让我联想到,儿时在家乡的松树林里采摘各种菌子的乐事。《我家那头大水牛》,写的是“我牵着它吃草,它伴我读书”的小牛。小牛长成大水牛,家里耕田种地全靠它。我走进军营后,还经常想起那头大水牛。《宝庆府古城墙》一文,写我带亲朋好友到古城墙下游览。孙女齐子从美国学成归来,我首先带她到古城墙上了一堂课,这便有了《孙女归来第一课》一文。

我爱写自己的亲人。《父亲的肩膀》,写父亲伍仁风靠铁肩养活了一家老小。《忆母亲》,写慈祥勤劳的母亲任青秀,总是“半夜喊天亮”,养大我兄妹四人,又把孙辈们送进了中学和大学。《老伴是军嫂》,写我的已故老伴夏月娥。她送我上了福建前线,一等就是五年;此后我们“十年牛郎织女”,她抚育儿女奉养老人无悔无怨;此后十年,她作为家属随军,为军队建设献出了青春年华。

我爱写宝庆的“大人物”。《魏源精神在邵阳》,写了我参与组织的魏源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盛况和影响。《一幅传承蔡锷精神的国画》一文,我从刘检清先生送我的一幅画《蔡锷故居》开始,写到我参与组织的蔡锷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蔡锷精神产生的深远影响。

我爱写退役军人。《古城邵阳解放的日子》,讲我的老上级邹辉从东北打到广西的故事。1949年10月10日,他随解放部队隆重地进入了古城邵阳。《榜样的力量》,写的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廖连清。他从福建前线某部转业到市老干局,坚持学雷锋做好事六十年,是“全省优秀转业军人”和“湖南好人”。

我爱写先进模范人物。《三访全国劳模游长春》,写的是种粮大户游长春。他种了千余亩水稻,自建一条自动生产线,每年加工的“粮大伯”品牌大米达百万斤。《欧阳恩成的教育情怀》,写的是党的十五大代表、隆回七江镇中心学校教师欧阳恩成。他14岁从事教育,退休后还在继续教育下一代。他倡导创建了全国农村第一个少儿活动中心——建华少儿活动中心,建起了百家育才书屋,在全村1300多户挂起了家训楹联,整理编写了《十里山童谣》《十里山家训》等书籍,先后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等几十项荣誉称号。

我爱写关心下一代的“五老”人物。《赓续红色血脉的“红色阵地”》,写的是自驾跑遍全市红色教育基地搜集资料,编写出《红色阵地》一书的市关工委主任李晓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写的是做关心下一代工作三十年的市关工委秘书长郑文甫。《这个隔代家庭教育好》,写的是城步老县长陈庭宪等老领导,重走长征路,编辑了《红军在城步》印发给全县的学校和学生家长,深受苗乡人民的喜爱。

我爱写为文化艺术作出突出贡献的典型人物。《读刘目卿〈搏击人生九十载〉有感》《定格瞬间之美——杨民贵摄影作品赏析》《“书”“文”合璧,相得益彰——〈曾彩初书曾国藩楹联诗词作品集〉赏析》《天道酬勤——记当代中国著名书画家魏恒斌》《呕心沥血育英才——记陈西川老师》《邹宗德的楹联情结》《王师傅和他的“三勤堂”》《陈石山的文化情缘》等等,都是写的我市民众印象深刻的文化艺术人物。

我爱写美丽乡村。《走进才子村》《向家村游记》《游上堡古国》《顺风顺水万重山》等,都是从我笔尖上流出的美丽乡村的文章。

(伍想德,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