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邵阳日报》创刊40周年。我至今保存着《邵阳日报》的试刊号和创刊号。
1984年春节期间,我回邵阳市探亲,并到市委宣传部看望老朋友、新闻组长曾广信老师。广信老师告诉我,市委正在筹办《邵阳日报》,他和《湖南日报》邵阳记者站的陈伯寿都调去负责筹备,问我是否想调回家乡来办报。
广信老师为什么这样问我呢?因为他比较了解我,知道我喜爱新闻事业。我当时在涟邵矿务局党委办工作,1978年至1981年曾担任过桥头河煤矿新闻专干,在《湖南日报》常有新闻稿件见报。1981年,我的一篇3000字的人物通讯《她爱上了井下工》被评为《湖南日报》好新闻一等奖。1981年11月,《工人日报》在涟邵矿务局召开全省新闻报道现场经验交流会。我在会上作了《题材准,角度新,小小煤矿出新闻》的脱稿发言,介绍了桥头河煤矿连续三年在全局新闻报道中获第一名的做法和经验,获得了全场喝彩。主持会议的工人日报社副社长郭国涌,在总结中专门表扬了我。这次现场会,全省各地州市新闻科长和省总工会宣传科长都参加了。我的发言给曾广信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在未见我之前,他已经向负责筹备办报的成希长、刘目卿、陈伯寿等报社筹备领导小组成员热情推荐了我。
广信老师问我是否愿回家乡来办报,我当然很愿意。因为我父母都已年近古稀,夫人也是邵阳市人,也想调回家乡工作。就这样,筹备领导小组确定调我来担任经济部主任,并由市委组织部直接向涟邵矿务局党委组织部发了商调函。
事不凑巧,当年娄底地委宣传部已报请地委同意筹办娄底电视台,并决定调我任娄底地区广播电视新闻站站长兼娄底地区新闻联播节目主编。几乎同时,娄底地委组织部向涟邵矿务局下了调令。在此情况下,矿务局党委以党的关系属娄底地委管理为由,没有同意我调邵阳市。当年7月,我向娄底地委组织部报到,8月就上任娄底广播电视新闻站站长一职。1988年,我被调去筹办《娄底日报》。当年6月,我被提拔为第一副总编辑。
我和《邵阳日报》似乎“有缘无份”,这给我留下了深深的遗憾。然而,这40年来,我和《邵阳日报》联系不断,情谊日深。
1990年10月,我在娄底组织了一次全国部分城市报纸广告工作经验交流会,特邀《邵阳日报》总编辑陈伯寿参加。
1991年10月,我和《邵阳日报》副总编辑曾广信、广告部主任肖祥海一起在怀化参加全省地州市党报广告工作会议,并同游张家界,同登天子山。
1992年10月,我和邵阳日报社副社长刘目卿一起在湖北襄樊参加中南六省地州市党报群工会议,然后应《南京日报》邀请到南京瞻仰中山陵、游览夫子庙、泛舟秦淮河。
1994年10月,我应邀参加《邵阳日报》创刊10周年座谈会。在发言中我即兴朗诵了一首《踏莎行》贺词:“风爽金秋,花香桂树,喜逢报庆欢相聚。党政喉舌誉三湘,十年硕果无重数。社正兴旺,人更抖擞,坚持两为迈新步。高扬改革主旋律,报魂自有党性铸。”后此词登在《邵阳日报》报庆10周年专版上。
2010年12月,我的新闻散文诗歌选《涛声依旧》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我专门开车到邵阳市,在白公城宾馆请陈伯寿、刘目卿、刘雄成等10多位老朋友吃饭,签名赠书。
2023年6月,刘目卿老社长90华诞。我远在北京,就专门写了一篇祝寿词,微信传给老朋友杨可可,请他代为在寿宴上宣读。
……
《邵阳日报》,我家乡的党政喉舌,三湘报苑的绚丽奇葩。我怀念报社已故的老朋友。我赞美报社今天的新发展。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你总是我床前的明月光!
(朱鹏涛,现任娄底市慈善志愿者协会党委书记、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