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0月1号,邵阳日报社创刊,至今已有40年整,我亲眼所见,邵阳日报经过一代代报人的努力奋斗,逐步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了在省内地市报系列中处于略为靠前的地市报,为邵阳社会、经济的发展鼓劲加油、宣传造势发挥了主流媒体鼓与呼的重要作用,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有责任担当的名编辑,名记者。
回想当年邵阳日报组建初期的艰难岁月,最不能让我忘记的是报社记者,编辑队伍组建时的考察,选调。
1984年初,市委决定创办邵阳日报,并经市委常委研究组建邵阳日报领导班子,由成希长,陈伯寿组成领导班子。队伍组建由班子研究提名可在文化,教育系统及县市区业余通讯员中选调。根据市委意见,报社领导把选调人员的考察,政审任务全权交给市委宣传部组织科。当年我在组织科任副科长,便和科长邓歧呜同志一起承担了这一任务。前后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先后从通讯员队伍和文化教育系统选调业务骨干。通过发布招聘公告,公布了招聘条件。一批有写作爱好的通讯员主动与筹备小组联系,自我推荐,并提供了自己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的代表作。筹备小组在大家自荐的基础上。确定了初选名单。交宣传部组织科政审考察。接到任务后,我和邓科长一起,深入到市直相关单位,县委宣传部对筹备小组提出的名单逐个进行了考察。首先到了邵东、新邵考察了邵东宣传部的新闻专干刘雄成,邵东农业局农民报编辑赵清云,在新邵宣传部的新闻专干肖祥海。在市直单位主要是选调有新闻爱好,在省以上刊物投稿用稿,发表作品较多的通讯员中选调。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退伍兵的选调,卢学义,袁通杰,罗础他们都没有正规的大学学历,都是在市直企业从事文秘工作。我们本着看能力,看作品不唯文凭的原则将他们确定为选调对象。另外我们还在应届大学毕业中选调了肖青华,谢恩桂。
回想我们承担的这次考察任务,我可以自豪地说,是最清廉的。考察对象与我们素不相识,没有任何裙带关系,整个考察没有喝他们一口水,没有抽一根烟,更没有接受任何一个对象的宴请。全凭他们的实际能力和作品入选邵阳日报创刊的首批工作人员。在我们认真负责,清正廉洁不拘一格选人才思想指导下,很快组建好了报社创刊的编辑记者队伍,一上岗就能承担起采访、编辑的工作任务。当年十月一号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顺利地出了第一张邵阳日报。
报社选调的第一批工作人员,经历过几十年历史的检验,我们所选调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是最棒的,他们凭着自己能吃苦,好学习,深入基层,发现新闻,挖掘新闻深度,写出了一篇又一篇颇有影响力的新闻大作,成为了省内外稍有名气的名记者,名编辑。在他们辛勤劳作,摸爬滾打,吃苦耐劳的精神鼓舞下,业务能力大幅度提高,成功评上了副高以上高级职称,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成为了新闻战线的领军人物。
邵阳日报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一批又一批老报人的艰难的奋斗,特别是创刊初期的第一批报人打下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