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罗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这一科学论断深刻阐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充分体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文艺为人民的本质要求。报纸副刊文化记者(编辑)是我国文艺队伍中的重要力量,报纸副刊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须把人民作为表现的主体,切实反映好人民心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体现了文化高度、历史厚度和理论深度的有机结合,极具思想性、针对性、战略性和创新性,是指导文艺工作开创新局面的行动纲领,为繁荣发展中国报纸副刊指明了方向,对于激励和引导报纸副刊文化记者(编辑)积极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事业中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报纸副刊更须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需要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携手并肩共同奋斗。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文明,同样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中国人民精神世界极大丰富和精神力量不断增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述,对于我们从事报纸副刊的文化记者(编辑)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报纸副刊的独特作用,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一个文化特色。据悉外国报纸最早没有副刊,中国报纸之所以最早就有副刊,这是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决定的。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而不衰,靠的是文化的力量,凭的是一批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精品的温润滋养。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寄托对人民命运的悲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饱含对百姓冷暖的关切。古往今来,那些历经磨砺而愈显珍贵、大浪淘沙而更加醇厚的传世经典,无不是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报纸副刊正是以中国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为土壤的产物。报纸副刊之所以受广大读者喜爱,是因为报纸副刊具有宣传性、鼓舞性、感染力,是引领时代风气的精神航标,是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扮演着人类精神伴侣的角色,其背后站立的是思想、情操、精神、道德、美好、纯善。当然,报纸副刊传递真善美,首先要讲艺术,要把握时代脉搏,反映百姓情感,善于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用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生动活泼的语言,启迪人们的心智,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匡正人们的行为。因此,报纸副刊更须讲政治,注重思想性,讲求格调和品位,寓政治于艺术之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传统文艺与现代文艺、民族文艺与外国文艺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激发文艺繁荣发展的活力。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报业竞争全面展开的今天,中国报纸副刊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文化名家工程、文化建设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涌现出一批批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消费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需求,对报纸副刊作品的质量、品位、风格有了更高要求。报纸副刊更须紧跟时代潮流,把握读者需求,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这是时代的呼唤、读者的期盼。
报纸副刊文化记者(编辑)要把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责任,充分挖掘中国文化资源,大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人民审美追求,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将思想与理念统一到促进文化大繁荣、实现中国梦上来,充分利用报纸副刊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引导人民群众不断追求先进、卓越,激发人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肯定,唤醒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从而引导人民更加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旗帜,在思想意识上朝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最前沿目标大步前进,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报纸副刊更须把人民作为表现的主体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重申文艺创作的人民取向,定位文艺发展的人民坐标,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因此,报纸副刊更须把人民作为表现的主体。
近些年,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之下,在顶层设计和社会响应之下,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文艺事业不断攀登高峰,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一个包容各类文艺作品、海纳各种创作形式的市场已经形成规模。
文艺创作不断显现出生命力,文化市场充满发展的活力。中国报纸副刊在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提炼出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报纸副刊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中国报纸副刊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百花争艳,万紫千红。人民需要报纸副刊,报纸副刊离不开人民,人民是报纸副刊表现的主体。这一点,一再为过往的报纸副刊历史所证明,也必将被未来的报纸副刊历史所印证。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使我们从内心深处懂得: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报纸副刊的活水源泉、也是文化记者的立命之本。报纸副刊与人民的联系,是一种内在的生命联系,这是一根永远剪不断的情感脐带、文化脐带和历史脐带。我们要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热爱人民,贴近人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当然,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人民对生活最熟悉,泥土的味道最贴切。我们只走进人民的生活深处挖掘素材,吃透生活底蕴选取题材,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中,喜怒哀乐记在笔端,才能变成生动情节、动人形象,描绘出人民的情怀与梦想,反映人民的心声。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国的地,只有仰望人类文明的璀璨星空,扎根于中国大地,扎根于人民的火热实践之中,才能描绘出中国色彩、讲述好中国故事,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佳作。这样,中国报纸副刊一定会迎来又一个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春天。
三、报纸副刊更须把人民作为鉴赏家和评判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述,一举廓清了当前文艺事业的发展“迷雾”,一针见血地直指存在的弊端,为文艺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因此,报纸副刊更须把人民作为鉴赏家和评判者。
人民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决定的,也是文艺创作生产的规律所决定的。古往今来一切传世之作,都是因为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喜爱,才最终获得自己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的确,现实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白领精英,也有俗人贱人。文艺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贴近生活,俗没有错,关键是对度的把握。把握得好是通俗,把握得不好就是低俗。随着现代传媒业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途径和手段日益丰富,在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中,当下中国报纸副刊确实存在某些低俗的现象。在某些报纸副刊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低俗,当做吸引读者眼球的“一招鲜”;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显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还有的认同于所谓“为副刊而副刊”,脱离大众、脱离现实。如果报纸副刊在市场面前失去方向,不顾社会效益和价值导向,那就很难起到净化社会风气、启迪智慧心灵、有益社会发展的作用。因此,评判报纸副刊质量如何,就是要看是否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否从人民丰富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吸取丰富营养而创作,是否真正把人民的实践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表现出来。为什么报纸副刊更须把人民作为鉴赏家和评判者?因为人民对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体验最深刻、最准确,感受最真实、最强烈,人民理所当然是报纸副刊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具体来说,报纸副刊一向被看作是正人心、化风俗的重要途径,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人生,增强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更让人们看到光明和希望,对生活充满信心。报纸副刊只有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顺应社会发展前进的潮流。市场经济大潮是时代底色,也是报纸副刊必须直面回答的“话题”。报纸副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把握时代命题,铸造时代灵魂。这样,报纸副刊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保持准心、不迷失方向。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述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我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文艺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提供了科学指南。因此,真正的文化生产要求生产出的产品,必须是文化的而不是非文化或反文化的,是审美的而不是功利的,是精神超越的而不是物质沉沦的。中国报纸副刊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情感和梦想,标识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当代中国正奋力行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蕴含着无限的生活多样性和文化丰富性,这是中国报纸副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也是繁荣发展中国报纸副刊的大好机遇,我们只有不媚俗、不唯利、不负时代重托,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才经得起人民的鉴赏与评判。
四、报纸副刊更须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天职
“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述,是指引当代文艺创作的“导航仪”,是对广大文艺者的根本要求,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根本保证。因此,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对于我们从事文艺宣传的新闻工作者来说,义不容辞地要担当这一历史重任。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文化是国家的血脉和灵魂,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刻,在不同思想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交锋的复杂背景下,报纸副刊同样面临着动员起全国的老百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同心协力、同舟共济、戮力前行的历史使命。作为报纸副刊文化记者(编辑),我们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深入研究媒体格局不断发生变化的形势下,报纸副刊的角色地位、功能作用和发展趋势,深入研究新闻宣传规律和文学艺术创作规律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深入研究报纸副刊如何促进形成文艺作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深入研究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态势下,报纸副刊从内容到形式如何更好地表现和发挥作用。记录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弘扬时代精神是报纸副刊的重要功能。唯有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以高水准的作品滋养心灵,用高品质的文化塑造精神,凝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文艺才能在服务人民、书写时代中打造精品、创造经典、铸就永恒。
创新是报纸副刊的生命,要创造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副刊精品,关键是要推动报纸副刊不断创新。当代中国,亿万人民正豪情满怀建设伟大祖国,意气风发创造美好生活。奋斗人生的打拼经历,最美人物的道德情怀,英雄楷模的非凡壮举,汇成壮美生动的时代画卷,为报纸副刊提供着最为丰厚的创作资源。报纸副刊文化记者自当敏锐感受时代脉动,深刻把握国运变化,始终挺立时代潮头,勇做时代变革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走出书斋斗室,投身基层一线,用脚去追寻、靠眼来洞察、用心去体悟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脚踩坚实大地,放飞想象翅膀,从而激发创作灵感、挥洒艺术才智,浓墨重彩书写中国人民投身改革的伟大实践,深刻阐发积极奋进、拼搏创新的时代精神,积极传播文明进步、真诚友好的中国形象,深情展现勤劳勇敢、坚韧顽强的民族特质,充分反映中国人民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价值追求,着力彰显信仰之美和崇高之美。以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力作,去温润人民心灵、启迪人民心智、洞彻人民心扉,赢得人民群众喜爱。“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明确报纸副刊的地位与作用,充分认识中国报纸副刊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为人民抒情,为时代讴歌,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出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人民群众朝气蓬勃地迈向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人民日报主办的《新闻战线》2015年9月刊登,获第七届中国报纸副刊优秀论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