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走进邵阳日报社的

我进邵阳日报社,是偶然,不是必然。

我在邵阳日报社工作至退休,更是偶然,不是必然。

1984年,由于种种原因,我想改变一下生活环境,目标锁定邵阳市。我自信,凭着我38岁的黄金工作年龄,凭着我最高师范学府的学历,凭着我在省重点中学辉煌的教学业绩,更凭着我如日中天的名师声誉,到邵阳市去找一个教师岗应该易如反掌。

于是,大致是在3月,我只身来到邵阳市,没有任何人引荐,没有任何人际关系,仅凭着一张不足百字的自我介绍,全部内容如下:

“彭凤仪,38岁。北师大中文系毕业。省重点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副教导主任。教研成果《高中作文系统训练》获全省教研成果二等奖,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发行全国。”

我走了4个单位:邵阳师专、市一中、市二中、市教研室。他们的主要领导看了我的简介并进行简短的交流后,便热情而坚定地表示:“我们欢迎你,希望你尽快调来。”特别是在市教研室主任刘星堂看了我的简介后,一句话也没问便当即表态:“你哪里也不要去了,就来我这里。”就这样我俩连落座的礼节都免了,站在屋中便“成交”了。

然而在邵东,便碰上牛气十足的“钉子户”——县教育局长李义安。他以不容商量的语言强硬表态:“你不能走!第一,我作为教育局长,有义务有职责不能让人才流失;第二,你的调动必须经县委常委研究。”我当即针锋相对:“我走是绝对的!没有回旋余地。”

以后我与李义安进行过多次交流,毕竟我俩平时的关系一直不错,毕竟他的儿子当时正在我所教的班读书。

然而尽管我们的交流多么融洽、多么和善,但各自的底线都没有丝毫松动。

就在这僵持不下的时候,我捕捉到了一个令我振奋的信息:《邵阳日报》正在筹办之中。我想,《邵阳日报》是邵阳市委机关报,市委来调人,总该没有阻力了吧!

于是我找到已调入邵阳日报社当年在教研室结识的朋友刘雄成。雄成带我见了陈伯寿老总。陈老总热情欢迎我加盟。最后,市委宣传部指派政工科岳仲庚同志具体办理调动手续。岳仲庚同志大概是凭着她的女性魅力与工作能力,使邵东一路绿灯,全部手续在4月底便告办成,并把我夫人一并调来。邵东只是提出一个要求:希望我学期结束后走人。报社与我表示理解、没有异议。

这期间,《邵阳日报》出版过两期试刊。总编室都把报纸寄给我阅读。我逐字逐句读后,便一一更正报纸上的常识差错与文字差错,并逐一写明纠正的理由与依据。报纸空隙写得密密麻麻。寄回报社时,以避“买弄”之嫌,我不想暴露身份,于是用浓墨抹了信封上铅印的红色通信地址。报纸寄回报社后,我并不知道当时反应如何。直到7月我来上班时,才发现我的评报还贴在总编室的墙上,我随即把它撕掉。同事告诉我,为确认我的身份,他们当时用水冲洗信封上的浓墨,使我原形毕露。

这期间,还有一件事,使我感动、感激至今。大约是在5月份,市政府分配给报社3套两室一厅的新房,地址在当时全市最大的新建的滑石新村。报社的分配结果是:陈老总一套,林道明一套。林的家庭情况与我一样,但他是第一批调入报社的。居然还给我这个后来者留了一套。我能不感动么?能不感激么?这也是我后来未能离开邵阳日报社的一个重要因素。

7月,学校放假后,我便来报社上班,并搬进新居。夫人在报社领了一个月工资后,便去了向阳小学。

调入邵阳的愿望是实现了,但脱离讲台的失落感由此而生。而我调入邵阳日报社的动机,本来就是想以此为跳板,再曲线返回讲台。但面对报社的盛情和恩重如山的礼遇,我只能把我的动机埋入心底。

1986年,机遇来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发文:从某年起调出学校的老师一律归队。当时我很振奋,以为我可以理所当然的复员了。于是找到社长成希长,总编辑陈伯寿。经过数次恳谈,他们出于对政策的服从和对我愿望的理解,终于答应放人。可是由于我没有经验,当时并没有写出书面报告并请他们当场签字。他们随即报告了宣传部,希望部里把我留下来。不久,宣传部长周玉清和市委副书记翦冰清分别找我谈话,希望我放弃归队的要求……面对如此高规格的挽留,我再无言以对。就这样,我就“违心”地落根邵阳日报社,至今近30年。 ……

写下此文,是为了留下从业新闻的感言,以示纪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