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辈子从事什么职业,往往有很多机遇、缘份和巧合,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我一辈子,主要干了新闻工作,从做通讯员开始,到进报社当记者、编辑,再到部主任、副总编、总编辑、高级编辑(记者),前后历时30多年。
当通讯员:兴趣爱好是最大的动力
办“校园新闻”是我学习新闻的第一场实习。
细说起来,我从事新闻工作,是从“校园新闻”开始的。1970年,我在邵东十三中读高中。学校大礼堂的过道上有一块很大的黑板,大约有一二十平方米。学校的语文教师谢克己得知我语文成绩较好,又在小学就办过黑板报,于是他把办学校黑板报的任务交给我。在谢克己、黄梅生、陈德益等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给这块黑板报起名为《向阳花》。我高兴地接受了老师交给的这份“美差”,当起了黑板报《向阳花》的编辑和记者。我起草了《向阳花》编辑部致通讯员的《约稿信》,并刻好钢板油印出来,分发给全校各班的“写手”们,得到他们的积极支持,像陈成云、刘景华、姚旺生等高材生都不断投来佳作。
邵东十三中的黑板报编辑
这块校园新闻阵地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定期更换。我还设计了一些专栏,有节日专题、校园短波、国内外大事、思想火花、表扬与批评、名言警句等。我还请了一批缮写和绘画高手,如高四排的谢东初、唐泽祥,高五排的王纯君等。由于我们的共同努力,《向阳花》办得很有生气,同学们争相观看,受到学校的表扬。
办黑板报的这些同学,后来也大都成为专家、学者。我也由黑板报编辑成为报社的记者编辑。
人生之路,或有巧合,现在想起来,黑板报是报纸的“初级阶段”,办黑板报与办报,二者的好多环节有异曲同工之妙。“报纸”译作英语是“newspaper”,“黑板报”翻为英语则是“biackboard-newspaper",“报纸”是把新闻登在“纸”上,“黑板报”则是把“新闻”写在“黑板”上。二者只是载体不同而已。我觉得,办黑板报是我学习新闻的第一场实习。
接通广播学写新闻
1967年到1972年,那一段,我住在农村,乡里偏僻而闭塞。
那时,正是文革期间。毛泽东主席号召“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服务”。他还说,“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在这种大背景下,农村有线广播事业得到空前发展。我们公社每个村每个生产队都接通了广播。美中不足的是,每个生产队只安了一个舌簧喇叭,功率有限,隔远一点就听不到广播声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设法从挖煤窑的堂兄刘民成家要来一把雷管线,又从大队部一台废弃的电话机上取下一个耳机代替喇叭,把广播接到了我的床头。这样,我就能听到县乡、省和中央的广播节目了。我最关注的是各类新闻节目,因为从中可以获得国内外形势的报道。大至于国际关系、政治、经济、文化的天下大势,小至于春种秋收的农技知识,还有当时流行的京剧样板戏等等。一个耳机、一段雷管线接通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
近山知鸟音,近水知鱼性。听了广播,我便“蠢蠢欲动”起来。当时我听了邵东县广播站关于纪念毛主席“五七指示”发表多少周年的报道后,我便想这样的新闻我也能写。于是我把当时就读的邵东十三中学工学农学军的实践写成《和解放军在一起的日子》的一篇通讯,怀着一颗虔诚而忐忑的心,来回步行一二十里路从黑田铺走到邵东县城县委机关大院找到县广播站,把我写的稿件送给编辑部。第二天,我便在广播中听到了我写的那篇稿件。
一炮打响,我受到了鼓舞。那时我们黑田铺公社的广播员叫谢喜云,是高我一个年级毕业的校友。她正受命到乡村发动农村通讯员写稿。她还特地向我转达了县广播站对我写稿送稿的表扬,说“稿件写得好,还望继续努力”。
后来,我写了好多农村的新闻报道。例如,当时农村动员农民各家各户点煤油灯诱杀水稻田中的飞蛾,以灭虫保丰收。我便以本村如何明确责、权、利,携手治虫为题材,写了一篇《诱蛾灯光遍垄亮》的通讯,很快就被采用了。双抢中,为了扩大晚稻种植面积,我又以本生产队联合治水,把一片高岸干旱的稻田插上晚稻的情况,写成一篇《联合治水抗旱,高岸田插上晚稻》,当天就被广播站作为要闻广播了。
双抢期间,农村是很忙很累的。我当时一边读书,下午回家参加劳动,割禾或者踩打谷机打禾,或者插秧。晚上回家往往是腰酸背痛,饥肠辘辘。可我还是强打精神,就着微弱的煤油灯,写广播稿。我们生产队有一个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谢树生,当时已年近花甲,仍在双抢中冲锋陷阵。社员们要我写篇稿子表扬他。我顺手拈来,当晚就写成了《老将不减当年勇——抗美援朝老功臣谢树生积极双抢的事迹》,被县广播站评为优稿。
由于写稿积极,我当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应邀到县里参加表彰会。公社的宣传委员肖坤松带我和本乡的陈成云同学到县委会议室听报告。当时的县委宣传部部长是县武装部长高玉臣兼任。他到会上给我们作动员报告。高部长是北方人,军人说话直来直去,他说“你们用劲写稿吧,你们写稿把我们邵东报道出去,邵东出名,你们也有名。到时候,去当记者,背个照相机,到处采访,多么光彩!”听得我心里痒痒的。
文革时期,写稿没有稿费。每采用一篇稿件,县广播站会给我寄一本方格稿纸来。那时我家别无长物,方格稿纸倒是多得用不完。还会收到县里寄来的文学书籍。虽然没有稿费,我却是兴致所至,乐此不疲。
我的第一篇见报稿件
1972年元月,我高中毕业,回到了生产队劳动,那时我还是共青团员,我是1970年在韶山参观时在毛主席塑像下举手入团宣誓的。回乡后共青团工作没有人管,也没有谁来组织青年团员活动和学习,连交团费都没有地方交。从学校到农村,感觉这团员“失联”了。于是我便写了一篇读者来信《呼吁重视农村青年团工作》,我把这篇稿件一份寄给县广播站,一份寄给湖南日报。很快,县站用了,有一次我到县委机关开会,碰上县广播站的播音员龙光辉,她对我说:“刘雄成,你有一篇稿件被湖南日报采用了。”我在村里是看不到报纸的。闻此音讯,我便随她去办公室,她把报纸找给我看。原来我的稿件被1972年X月X日湖南日报农村版作为读者来信刊登了,这是我见报的第一篇报道。见此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豆腐块”以及印有“邵东县黑田铺公社合兴大队合众生产队刘雄成”的署名,我好高兴。我顿时觉得一个乡里人的诉求得到省报的重视,我也仿佛朦胧地意识到,新闻报道的及时性、针对性大约是什么。
新闻专干显身手
我这辈子走上新闻工作这条道,前面不经意作了很多的铺垫。其中从事新闻专干工作是重要的转折点。
1976年从邵阳师专毕业后,我分配到县教学辅导站(教研室)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同时写了大量的报道、报告、总结之类的文章材料。诸如特级教师的教学通讯、县委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讲话等等。在此期间,我在《湖南教育》杂志发表了《何来簇簇自学花》《她眼里没有讨厌的学生》《写景古诗的教学》《特级教师钟延寿》等等。
我还因此被聘为湖南教育杂志的特邀通讯员,1979年在岳阳参加了全省教育系统通讯员会议。听领导、专家讲课,受益匪浅。
1981年,全国开始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邵东县为了推开这一工作,把我从教研室抽调到县委宣传部去写材料,宣传农业生产责任制。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联系邵东的实际写出了一篇“大材料”,题目是《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势在必行》的调查报告。有理论有实践、有问题有对策,领导看了很满意。材料写完了,县委宣传部长龚平畴又交给我一个任务,要我编写一本书,宣传邵东精神文明建设。于是我又深入全县各区乡,采写了几十位典型,合成一本《邵东精神文明建设花絮》。书稿写完后,我又受命到县印刷厂校印书稿,直到出书。
上述两大任务完成后,我对县委宣传部龚部长说,我任务完成了,“抽调”是否可结束,要求回教研室去。龚部长说,你莫回去了,留在宣传部工作好吗?我说留下干什么?他说留下搞理论宣传行吗?我说我的特长和兴趣不在理教。他又说:那你就留下来搞新闻专干吧。因为此时,宣传部的前任新闻专干刘汉云已升任“宣传组长”,正需要选调一个新闻专干。我见领导诚意挽留,便说“留下试试吧”。
就这样,我1981年底由邵东县教学辅导站的教研员岗位调任县委宣传部新闻专干。我的任务就是多写稿写好稿,把邵东的优势、成绩、特长、经验、典型宣传出去,为邵东“扬名”,为邵东的改革发展稳定鼓与呼。
于是,我抓了两手:
一是自己发狠写稿。不教一日闲过,每天都在一线跑,或采访、调研、或写稿、学习。在新闻专干任期内,我为湖南日报采写了的头版头条和要闻有:《邵东乡镇企业在调整中发展》《邵东农民踊跃向国家交售黄花菜》《一条宽广的致富路——邵东县长途贩运调查》《靠质量和信誉赢得市场——邵东县杨桥轴瓦厂的故事》《退出责任田,专事工副业——火厂坪农村新鲜事》《群雁高飞头雁领——邵东县供销系统系列通讯》《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等等。我每年采写的报道都在80篇左右,每个星期都有稿件在省级和中央媒体发表。那时我每天下午都要到县委传达室去“接”邮递员,看报纸上有没有“邵东”和“刘雄成”这五个字,这五个字的见报频率很高,我好高兴。
为了多写稿、写好稿,我在全县各战线广交朋友,上至县委县记、县长,部办委主任局长,下至农民、工人,请一些关心时事、有见解、新闻线索多的同志给我提供信息源。譬如,县委书记岳长发就向我提供了一条这样的线索:佘田桥一农民专业户李德友承包生产队几十亩田土种水果致富不忘乡亲,他还要送1500元给国家,托县委岳书记转交。县委书记谢绝捐赠,鼓励他扩大规模拓宽富路。我写了《李德友致富不忘乡亲和国家》,《中国农民报》做要闻发表。
那时的农民兄弟有好多好典型。流光岭有个村支书杨云卿当年搞责任制勤劳致富后,向国家交售了1万斤粮食,向国家捐了1000元钱,向党组织交了100元党费。我据此采写了一篇小通讯《“万千百”支书谢党恩》被省媒采用,此稿在全县上下一时传为美谈。
二是发动通讯员写稿。那时各县区要开展比赛,看谁一年下来发表的新闻稿件多。我想邵东县是大县,我们不能比输。于是,我除了自己不教一日闲过之外,还组织了一支过硬的通讯员队伍。每年以县委宣传部的名义组织评奖、表彰、专题辅导讲座,把我的经验体会向大家介绍交流,请优秀通讯员代表现身说法,还请《湖南日报》的同志来讲课。这一招很有效。当时我们邵东先属娄底地区、涟源地区领导,后又属邵阳市领导,每年评比时,邵东总是第一名。我本人也“初出茅庐不怕虎”在各县新闻专干中名列前茅。每年都能收到一张“先进工作者”的奖状。
《邵阳日报》天地新
在新闻专干的岗位上,我干得很起劲,很顺心,很投入,转眼已是三年多了。
1984年初,邵东县已按上级统一部署开始实行“机构改革”。我被抽调到县选举办去做县两会换届选举工作……
正在这时,我接到《邵阳日报》即将创办,需选调一批编辑记者。报社筹备办的陈伯寿、曾广信同志给我打电话,问我是否愿意来邵阳办报。陈伯寿是湖南日报驻邵阳记者站的记者、曾广信是邵阳市委宣传部新闻专干。那时,我们经常一起在湖南日报、湖南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上稿,一起开会。我和老曾还曾在省委党校韶山分校集中学习了一个多月,彼此都熟,很了解。
是去县政府办当副主任,还是到《邵阳日报》去当记者,我简直是不加思索地做出了选择:去邵阳办报。于是我向县委书记岳长发、县长钱松柏汇报请示,他们最初都不同意我去邵阳,说是县里需要干部,而且已决定重用,不能调走。我说明了自己的特长和志趣,表示感谢他们的好意,同时谢绝挽留。他们见我执意要去,辞官不受,便最终答应我去邵阳……
1984年3月,我来到了邵阳日报社。当时《邵阳日报》可谓白手起家,没有办公场地,借用市政府五楼两间小小的办公室,后来市委协调,挤进了大信街50号那栋破旧的木板房办公。办报人手也紧缺,报社从邵东、洞口、新邵、新宁、绥宁抽调新闻专干做骨干力量。我当时是这些专干中最年轻的,还只有31岁。报社还从邵阳市选调了十多名有写作特长的年轻教师、转业军人作编辑记者。
我们十多人被报社派往长沙、株州、湘潭、衡阳报社学习了十来天,回到邵阳就开始办报了。
正式当了记者,我全力投入,深入基层、机关采访写稿,消息、通讯、评论各种体裁都写,同行们工作热情都很高,大家你追我赶,唯恐落后。
在报社近30年升了几级:1984年3月任邵阳日报记者,任政教部记者,1984年7月任政教部副主任,1985年2月升政教部主任,1985年6月任总编室主任,1987年8月任副总编。1998年至2010年任总编辑兼法人代表。1986年评上中级职称,1995年评上副高职称,2007年评上正高职称。
在邵阳日报社,我从1984年4月调进报社到1987年8月,3年半时间内,我连升三级,从副科至正科再到副处,直到我前面的资历比我长的成希长、陈柏寿、刘目卿、曾广信四任老社长(总编)退休后,我于1998年担任了报社总编辑和第五任一把手兼法报纸”。
在我的一把手任期内,报社被评为全省“十佳报社”、邵阳日报被评为全省“一类报纸”。
在任报社正副总编辑的二十多年时间内,我在抓好行政管理的同时,坚持以业务领导业务,每年都带头完成适度的写作和编审工作。几十年中,我写作的消息、通讯、评论、论文等共约两千多篇,约100篇评为省部、全国地市报优稿。至于我编审的稿件那就不计其数了。
市委一次提拔五个社领导
我们一直想增办一张晚报,以改善《邵阳日报》结构,增强报社实力,丰富读者精神食粮。
2000年,在经过几年努力之后,省新闻出版局批准了我们创办《邵阳晚报》的报告。为了增强报社的领导班子力量,满足办报需要,我与社长林道银等同志商量达成共识,请求市委在本报骨干中层干部中提拔5名同志分别进报社社委、编委班子。我起草了报告:
市委:
《邵阳日报》是市委机关报,最近又获准新办一份子报——《邵阳晚报》,将于7月份正式创刊。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但目前报社领导力量明显不够。(现仅有一个总编、一个社长,一个副总编)。考虑到报社的工作,政治性很强、专业性很强,故经报社社务会研究,请求市委从本报骨干中层科级干部中提拔5名副处级干部,以应急需,便于工作。
当否,请批示。
此致
敬礼!
邵阳日报社
2000年6月6日
经过市委宣传部赵成瑜部长等同意后,我与社长林道银同志一道将报告送给了分管党群的市委副书记罗月林同志。罗书记当即在报告上批字:
武智部长:《邵阳日报》需充实班子力量,请予支持,并尽快提交书记办公会、常委会研究确定。
罗月林
2000年6月7日
市委组织部与宣传部马上派人下来考察,很快下了任命书。报社新提了五位同志:邱有义由晚报部主任提为副总编,黄颂明由发行部主任提拔为副总编,杨可可由广告科长提拔为编委,彭凤仪由总编室主任提为编委,伍经建由副刊部主任提为编委。
一次性提了5个,而且都是从报社内部产生人选,这在报社是首次,可能也是最后一次。上述同志在社务会的领导下,不负重托,为报业发展克尽职守做出了贡献。从这件事中,我感觉党和人民的重视支持是我们报纸的坚强后盾。
广告与发行:报社创收主渠道
“有钱好办报,无钱难办报,抓钱为办报。”这是我们报社老总们的共识。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报社的基本建设、职工工资福利、报纸印刷和发行成本等等,这一切都少不了钱。《邵阳日报》作为市委机关报,1984年办报之初,是财政全额拨款单位。报社的档案室里,至今还收藏着当时市委常委秘书长胡彪写给市财政局的一封公函,上面写道:“市财政局:《邵阳日报》所需经费请据实拨给。”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开始,随着国有企业的日渐衰落,市财政的日益拮据,报社创收能力的逐步增强,市财政对报社的拨款也开始逐年从紧、小气和“赖账”。几乎与全省兄弟地市报同步,九十年代末,各报社、电台电视台由全额拨款单位改为“差额拨款单位”,说是“财政好转时再拨”。后来看着报社的日子还过得去,财政干脆不拨了……
报社的生存之道就靠广告和发行。
报社创办时只有三四十个人,广告收人也很少。报社的第一任广告科长是孙运喜同志,那时一年广告收入只有一二十万元。
随着邵阳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邵阳日报》影响的日益扩大和报社开拓广告市场力量的扩大,报社广告收入逐步增长。
1986年广告收入30万元
1993年广告收入200万元
2000年广告收入530万元
2004年广告收入首次突破1000万元大关
2006年广告收入1180万元
2010年广告收入1500万元
为报社“炒地皮”
如何实现报社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报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单位职工的工资福利提供保障?我和社长林道银有个共识:“存钱不如存地。”我们认为邵阳的房地产在2000年后还存在较大的增值空间。于是,我们经社务会研究决定,借职工的钱,办报社的事,用今天的钱,办明天的事。我们以银行同期存款利率的1.8倍向职工借钱(事前我们咨询了人民银行当时的内部借款允许利率),此决定一经公布,报社职工应者云集,几天时间,就借到400多万元。
2001年,我们征购樟树垅社区西山头蔡家岭桔园山地25亩,每亩13万元;2002年,报社又以每亩13万元,购买南墙外宝西公司水塘一口6亩。
2006年,我们抓住大祥区企业改制的机遇,购买了报社北墙外宝西建筑公司的土地10亩,办公楼一栋1700平方米和仓库一层1000平方米,买宝西的这些房地产只花了398万元。
报社在购买40多亩房地产之后,很快还了职工的借款。
2014年,报社以6000多万元将这些地给开发商邵阳市祥龙房地产公司,以地换房。经过我们的后任黄颂明总编、肖秋成社长等社领导和全社同志共同努力,报社一栋19层1.9万平方米的新办公楼矗立在邵阳大道立新村地段,紧靠新的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
报社职工每人还以每平米低于市场价1000多元的价格购买一套联建集资房。我大体匡算了一下,当时,我们花800万元买下的房地产,10年后增值近10倍。我的下任——报社第六任一把手黄颂明“以地换楼”,在邵阳大道新修了一栋新的报社办公大楼,我称赞他们为邵阳报业竖起了一座丰碑。颂明谦虚地说:“你买布料,我做衣服。”其实,《邵阳日报》的发展,好比一场接力赛跑,一至六任领导班子和全社职工,都是有功之臣。
综观从通讯员到总编辑的人生历程,我有下列四点体会:
第一、新闻事业是一种高尚而光荣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值得有识之士为之付出和奋斗。新闻之于人类,犹如阳光、空气和水,须臾不可或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新闻,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例如面对地震、海啸、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战争威胁,人们亟需得到预告或即时新闻信息,记者编辑及时将有关新闻告之于众,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至于日常关于颂扬真善美、揭露假恶丑的新闻,则对于提高受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加速人类文明进程功莫大焉。正因为新闻事业的崇高、新闻工作的光荣,大凡德艺双馨的记者都得到社会的尊重,我国还把每年的11月8日设为记者节。记者节像教师节、护士节一样,是我国仅有的五个行业性节日之一。
第二、机遇眷顾有准备的人们,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要想在竞争社会安身立命,就得有点真才实学。现在就业时兴“双向选择”,人选工作,工作照样要选人,能够充分胜任工作的人,是不存在就业难问题的。回想我的几次工作岗位的变动,都不是我先去选工作,而是工作先来选我。邵阳师专毕业后,我当时志愿回县里当教师,但被县教学辅导站要了去当了一名教学研究工作者,这被人们看作是“高就”了。我在邵东教学辅导站干得好好的,从未想过斢换工作的事,邵东县委宣传部又把我调了去,经试用后,当了一名新闻专干。新闻专干干了几年,县委又准备提拔我当县政府办副主任。县政府办副主任还没就位,邵阳日报社筹备办又邀我去办报纸。这些岗位变动,在常人看来,是“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了。
第三、以自己的兴趣特长,干自己喜欢而胜任的工作,是人生就业的最佳选择。常言道,安居乐业是人的第一需要,我认为,乐业是安居之本。能凭着自己的本领与特长去选择自己想干、能干的工作就是“乐业”,这是成家立业最基本的选顶。我的工作有过几次变动,但我在任何一个岗位,都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把我发挥兴趣爱好、采写新闻报道作为业余工作,从未放弃。我的这点特长,在所到之处都得到较好的发挥,而得到相关单位与领导的认可与赏识。
第四、发挥特长,干好工作,多做点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事。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人各有长处和短处。有长处的人不能恃才傲物,而要认真做事,多做事,做好事,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这样,是金子总会闪光,你不想岗位,岗位会想你。因为任何单位的领导,总想把自己部门单位工作搞好,而搞好工作就要有人才,所以各单位都会以人为本、求贤若渴。脱颖而出的能人常被有眼光的领导看中。我做报社领导后,要求记者所从事的新闻报道工作,需要做到报社满意、自己满意、读者满意、被报道的单位满意。我自己也尽可能往此目标努力,先后被评为全市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直到2010年,我从领导岗位退下来那年,领导还把我评为“邵阳市劳动模范”,真是当之有愧。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