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我参加全国高考而被挤下了“独木桥”,只得回村“修地球”。
1984年,对我来说,可谓是喜事连连。《邵阳日报》创刊的那个月,我的女儿诞生了。不久,村里换届选举村干部,我当选为村主任。我常在《邵阳日报》上“觅”政策,寻找致富路子,学习法律方面的知识。
1984年冬天,我们村委会一班子人带领全体村民在大湾冲一带,进行炼山整地、挖穴复凼,营造高标准速生产林。第二年开春,因缺少杉苗,我们几名村干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于是,我提起笔来写了一封信——《陈家村急需杉苗》,投向邵阳日报社。不久,在《邵阳日报》的帮助下,我们就收到邻近的新宁县万塘乡育苗专业户郭魁梧的回复信息。那年,我们赶在植树节之前,如期播上了“新绿”。
自那封信产生“奇效”之后,我更加喜爱《邵阳日报》了。我在劳动之余伏案写出各类体裁的文章,投寄给《邵阳日报》编辑部。每当邮递员隔三差五地将稿酬单送来,让我签字收单时,我就心花怒放。当积累到三四张稿酬单时,我就乐滋滋地骑着自行车去西岩镇邮政支局领取。
记得我初次来邮政支局领取稿酬时,那位美女业务员对我这位苗汉上下打量,并进行询问核实。在确认“不是冒领者”之后,瞬间,她向我投来了羡慕或者敬佩的眼神。
我的多篇文章刊登在《邵阳日报》后,就有乡亲们誉我为“土秀才”“笔杆子”,甚至夸我为“文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86年,我被邵阳日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那本深蓝色荣誉证书,我一直珍藏于箱子里。
(杨进文,城步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