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悠悠 纸薄情长

我对《邵阳日报》怀有深厚的情感,这份感情是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积淀而成。我与《邵阳日报》相识、相知、相伴已有三十余载的光阴,其间蕴藏的故事,始终在我心中回荡。

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当我第一次遇见她时,一种深深的依恋感便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当时,我在新宁八中读初中。学校给我们的班主任唐老师分发了一份《邵阳日报》。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写的作文也经常登上学校的墙报。唐老师时常鼓励我,多阅读些报刊杂志以提升写作水平。因此,每天的午休时间,我都会跑到老师的办公室去阅读报纸,而《邵阳日报》便是我最钟爱的一份。在求学期间,我就怀揣着一个梦想——希望有朝一日能在《邵阳日报》上发表自己的文章。

那年我高考落榜回乡,感到极为失落,整天抱怨和叹息。一天傍晚,父亲从外面回来,给我弄来了两捆旧的《邵阳日报》,放在我的房间里,并对我说:“儿子,你知道三个弟妹都在上学,父母没有钱再送你复读了。当你感到苦闷的时候,可以看看这些报纸。”白天,我在田间劳作。晚上,我在灯下翻阅这些陈旧的报纸时,那些馨香的文字驱散了我的疲惫和烦恼。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发珍视那两捆报纸,品读她成了我的一种乐趣。在反复阅读中,心底又涌动起当初的愿望:动笔写作,让自己的文字在《邵阳日报》上变成铅字。

1992年11月中旬,我终于鼓足了勇气,将经过几个晚上精心打磨的稿件投入邮筒,寄往了邵阳日报社。这篇稿件是我的处女作,也是我怀揣着实现写作梦想的重要一步。如同播种的农人一样,我满怀期待地等待着收获的希望。

当年12月6日,邮递员将一个印有“邵阳日报”字样的信件递至我手中。激动不已的我迅速拆开,里面是11月29日发行的《邵阳日报》周日版样报。翻阅至第三版副刊,我那篇题为《潇洒一回》的文章赫然在目。我写的稿子终于见诸报端,那一刻,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为了进一步提升写作技能,我于1993年7月参加了由《邵阳日报》主办的新闻培训班。在培训期间,我有幸结识了卢学义、邱刃、刘鹏、伍经建、许厚德等十余位资深编辑老师。在随后的岁月里,《邵阳日报》成为了我展示才华的平台。我自费订阅了《邵阳日报》,在家乡当通讯员的时候发表了一篇又一篇稿件,其中一些甚至登上了头版头条。三十余年来,我在《邵阳日报》上共计发表了300多篇各类新闻和文学作品,并五次荣获优秀通讯员称号。后来,邵阳日报社又创办了《邵阳晚报》。记得,我是当地乡镇第一个自费订《邵阳晚报》的订户。后来随着工作一变再变,但不变的是我与两报那颗紧紧相连的心。

每一位热衷于投稿的通讯员都有剪报的习惯,我也不例外。时至今日,我已经积攒了十多本这样的剪贴本。每当翻看这些剪贴本时,我都会对《邵阳日报》和《邵阳晚报》充满了感激之情。岁月如梦,情感深沉。是这两报的编辑老师们帮助我实现了写作的梦想。没有他们的悉心指导,我的新闻写作之路将无从谈起。

在感叹时光飞逝的同时,喜闻《邵阳日报》迎来创刊40周年华诞,可喜可贺!在此,我献上最真挚的祝福,祝《邵阳日报》续写华章,再创辉煌!期待她传递出更多精彩的邵阳故事。

(尹建国,新宁人,新闻媒体从业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