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我圆了作家梦、记者梦、诗人梦、录干梦、出书梦……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切皆缘起《邵阳日报》。
打开我珍藏的20本厚厚的剪报本和200多本鲜红的获奖证书,回想起与《邵阳日报》相识相守的时光,心潮澎湃,暖意融融:《邵阳日报》就像一座灯塔,在我迷惘的时候为我导航,在我拼搏的时候助我扬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出生在一个清明铺雪、谷雨见霜的高寒山村。在艰苦清贫的生活环境中,我从小就在心田播下了自尊自强、坚韧不拔的种子,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初中毕业,我以超过分数线26.5分的成绩,成为山村有史以来第一位考上中专的学生。然而机遇与我擦肩而过,我没有被录取。
1989年,由于家境困窘,我痛苦地放弃了高考升学的机会。“你在学校的作文经常被老师传阅,还多次获过奖,试着投投稿吧。只要一心向党,定会报国有门!”一个寒冷的冬日,饱读诗书的父亲找来几份《邵阳日报》和一些报刊书籍,满含期待地鼓励我说。
捧着墨香弥漫的《邵阳日报》,我坚毅地拿起了稚嫩的笔,开始做起了“作家梦”。投稿之初,一篇篇习作如泥牛入海。我没有气馁,没有退却,而是翻来覆去地读报纸杂志上的“范文”,夜以继日地写稿、投稿。当我的第一首散文诗在《邵阳日报》副刊发表后,素不相识的林道明编辑不但给我寄来了样报,还附上一封热情洋溢的信,鼓励我发挥文艺创作优势,学习新闻写作,为我开启了一扇崭新的“天窗”。
仿佛是在黑夜中摸索看到了光明,在沙漠里跋涉遇上了甘泉,我茅塞顿开,热血沸腾,读书和写作成了我劳作之余的全部爱好和追求。1990年,我采写的《山村悄悄醒来》在《邵阳日报》二版头条发表,并在报社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主办的“新时期的共产党员”征文活动中荣获三等奖。同年6月,我被聘用为邵阳县岩口铺镇政府文化专干。在遭受升学无门等多次挫折后,我始终牢记父亲的鼓励和编辑老师的教诲,从未懈怠,从未放弃心中的信仰和梦想。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1992年,时任邵阳县委副书记钟求明、宣传部长杨建新得知我在《邵阳日报》等报刊发表了不少文章,特意驱车到乡里了解我的情况,不拘一格将我聘用到县委机关报《邵阳报》工作。写稿、发稿条件大为改观,我如鱼得水,激情似火地采访、写作,发稿数量和质量直线上升。特别令我难忘的是,《邵阳日报》《湖南日报》还多次不惜版面报道了我自学成才的长篇通讯,在省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1995年底,我以突出的成绩被省人事厅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接着,1999年、2000年我分获邵阳县、邵阳市“十大杰出青年”奖,被市政府记三等功一次,2000年荣获第十五届“湖南省青年自学成才奖”,2003年4月被任命为县报总编辑。2011年6月,我加入了湖南省作家协会,后来还被推选为湖南省诗歌学会理事,现已出版新闻、文艺作品选集3部。
在多年的新闻宣传、报刊发行等工作中,我有缘认识了曾广信、刘雄成等数任报社领导,多次陪同罗础、黄仁发、卢学义、廖小祥、刘成群等资深记者深入基层采访,宣传改革开放,推介先进经验,反映群众心声,弘扬社会新风。三十余年来,我已在《邵阳日报》以及《人民日报》《诗刊》《儿童文学》等各级主流媒体和重点报刊发表新闻、文艺作品6800多篇,先后16年被邵阳日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100余篇文章在新华社、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作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征文竞赛及好新闻评比中获奖。此外,我精心指导60余名骨干通讯员在《邵阳日报》等媒体发表大量稿件,此后他们通过招考选拔,进入省、市相关单位工作。为打造文化强市品牌,我和市文联以及《邵阳日报》加强联系,组建“大邵阳诗群”,联络全国2000多名诗人开展同题诗歌创作大赛80余期,先后出刊18期“宝庆风·邵阳诗人作品展”专刊,推介全国各地诗人380余名、刊发诗作1500多首,在文艺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我也要像灯塔一样,用自身的光芒,为那些困境中的人们照亮前行的路。”多年来,我坚持用心用情扶贫帮困,一路播撒希望和梦想的种子。2018年6月,我在一次公益活动中得知石桥街道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孩晓刚从小丧母,她的父亲前不久意外去世,家里还有一个品学兼优的弟弟。我第一时间安慰她坚强面对逆境,并请来律师为她提供法律援助,争取到各项补偿资金11万余元。同时,聘用她到区融媒体中心工作,引导她在《邵阳日报》等新闻媒体发表了数百篇新闻稿件。去年7月,她的弟弟已考入重点本科就读。我还多次帮扶孤儿小思、自闭症患儿兵兵等特殊群体,将《邵阳日报》编辑老师的爱心传承下去,让灯塔之光照亮更加广阔的领域。
(张雪珊,任职于双清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