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离不弃三十年

与《邵阳日报》结缘,始于1994年。其时,正在上高中的我热爱文学,经常无头苍蝇般到处投稿。一天,几位文友突然喊住我,说是学校的绿林老师又在《邵阳日报》上发表文章了。我怀着无比羡慕和向往的心情赶紧凑过去,并偷偷记下投稿地址。

“《邵阳日报》寄信给你了,估计是你的文章发表了,快请客!”不久后的一个中午,一位同学手拿一个厚厚的信封,兴高采烈地向我走来。不用拆,这又是一封退稿信。打开一看,果然是。不同的是,编辑老师附了封短信。此信言简意赅地肯定了稿件的长处,言辞委婉地指出了不足,并给了三点建议。“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豆腐块”虽没有吃上,心里却比喝了蜜还甜。在《邵阳日报》上发表文章,成为我的奋斗目标。

考上邵阳师专后,我开始集中精力追逐昔日的梦想。次次失望,仍次次望。一阵跌跌撞撞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幸会了邵阳日报社的彭凤仪老师,后来他经常不厌其烦地向我传授写作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期间,他还多次把我叫到家里“面授机宜”。

大学毕业回到老家工作后,我圆梦的愿望愈加强烈。我在《邵阳日报》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篇通讯。写的是学校花巨资从十余里外的水库引来自来水,破解了建校以来一直困扰师生们的用水难问题。发表的第一篇散文,题目叫《父亲与酒》,是我在父亲“头七”那天,含着泪写的。而后,我考调到县直机关工作,经常向《邵阳日报》投通讯稿。当时经常刊发我的稿件的肖青华老师和李顺桥老师等,我至今都未谋面。但我的稿件,他们会在第一时间刊发。得益于此,我侥幸连年被评为县优秀通讯员,成为所谓的“笔杆子”。

此后不久,我考取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接下来的将近十年时间里,因为种种原因,我一直没有动笔。就在我以为《邵阳日报》再也不想理我时,2019年4月,我的第二篇散文《清明时节忆父亲》很快就刊发了。更令我没有想到的是,2022年,《邵阳日报》连续刊发了我写的多篇乡土散文……刹那间,我如失散多年的人找到了组织一样,感到分外幸福和温暖!藉此鼓励,我还荣幸忝列湖南省散文学会和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周志辉,邵东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