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结缘 终身难舍

《邵阳日报》,成就了我的美满姻缘。

1986年秋,当兵5年的我被调去团政治处担任报道员后,休探亲假回到了邵东。由于职业的习惯,我只想利用这难得的清闲时间找几本好书看看。于是,我想到了在市委党校工作的姑妈,心想她那儿准有。

这天,在姑妈的陪同下,我走进了党校图书阅览室。向管理台旁的那位美女说明来意后,我径直走进报刊区,选择自己喜欢的报刊一边看着,一边掏出随身的笔记本记着一二。周围的几个读者不时地向我投来好奇的目光。管理台旁的她也似乎格外关注我这个穿军装的读者。一小时、两小时过去了……不知什么时候,我抬头环视四周时,发现室内只有我和她了。

我怪不好意思地站起身来向她表示歉意。她却笑笑说:“不急,离下班还有一刻钟。”于是,我跑向柜台问她是否有《新闻逻辑学》这本书。她笑着用手指着架上的书籍说:“对不起,我们这儿没有这样的专业书,文学、工艺、美术、体育这方面的多些。”

随着她的手指望去,我一眼瞧见了小说《复活》。于是,我提出欲借的想法。她点头同意后,我便掏出士兵证,填写借阅单。就在我伏案填写时,她看到了我的名字,不由得惊叹了一声,旋即从柜台边拿起当天的《邵阳日报》。她翻开第二版,指着一篇题为《一个专业军士的读书之路》的文章说:“这里写的不就是你么?”我一看那标题,就知道是报道组的同事傅竹清前不久采写我的那篇文章,没想到他还投给了家乡党报,更没想到被一个陌生的姑娘看到后记在了心里,而她恰巧又遇上了我本人。

当时,尽管我心里闪过一阵惊喜,但还是故作镇静地说:“别信他瞎编,我哪有他写得那么好?”

“还真的是你啊?”她光亮的眼里流露出敬佩之情。

一回生,二回熟,两天后,当我归还那本《复活》时,她便主动与我攀谈起来。我俩聊的时间不长,但都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因那时没有手机,只是扯下一张纸各自留下通信地址就道别了。

那次归队后,我主动给她去了信。她及时作复的同时,又给我寄来了那本《新闻逻辑学》。更没想到,往后她每周还给我寄来一包装有《邵阳日报》的包裹。我回馈她的是一篇篇或长或短的见报作品稿样。两年后,我们牵着手儿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春去秋来,《邵阳日报》陪伴我度过了那段“兵记者”的苦乐年华。我在完成团里军事报道的同时,也不时地给《邵阳日报》有关栏目寄发稿件。报社责编如刘鹏、罗础、石擎岳、李日新、羊长发等,都是我没见过面的老师。

转眼到了1994年春,妻子随军后,又将寄报的“接力棒”传给了小姨子。记得那时我正担任政治处宣传股长,抓宣传教育是主业。一次,团里开展“赞改革开放成就,抒爱军习武情怀”专题教育活动。我为政委撰写教育动员提纲时,将从《邵阳日报》上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资料稍加整理后,穿插其中作为佐证,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朝结缘,终身难舍。屈指一算,我与《邵阳日报》结缘不觉已38年。这天,翻出十几套作品剪贴本逐页细数,迄今为止,我已在《邵阳日报》发表各类稿件达803篇。短则几百字,长的千余文,字里行间无不充盈着绵绵的缘、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可不,如今我虽已退出职场,赋闲在家,但仍然为《邵阳日报》有关专栏写稿不辍,并乐此不疲。为这,老伴也不无嫉妒地对我埋怨说:“从年轻小伙写到退休老头,你与《邵阳日报》的这份情缘,今生怕是难分难舍了!”

(刘克勤,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退休干部、湖南省作协会员)

关闭